古代对旅游的称呼因活动主体、目的和场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分,以下是常见的几种称谓及其含义:
一、按活动主体分类
宦游 指为求官或做官而游于外,如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》中提到的“长卿久宦游”。
云游
僧人、道士等宗教人士因修行或宗教活动而四处游历,如唐代诗人李白《送友人》中“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”的意境便隐含云游的元素。
壮游
有识之士怀抱壮志游历四方,如袁桷《送文子方著作受交趾使于武昌》诗“壮游诗句豁,古戎角声悲”,多与政治抱负或人生理想相关。
周游
帝王或高官为宣扬政治主张、军事策略等目的而游历,如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中赵括“尝游赵国都城邯郸,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常”,以及孔子周游列国传播礼教。
二、按活动目的分类
游说与政治活动
周游: 如战国策士游说各国,或孔子宣传礼教。 征伐与外交
宗教与精神追求 云游:
佛教、道教徒为修行或传教而游历。
休闲与娱乐
冶游: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或文人以游春、节庆为乐,如《论语》中记载“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”。 三、其他特殊类型 外交旅行
科学考察:如徐霞客的地理探险。
四、总结
古代旅游概念虽未形成现代“旅游”一词,但已存在丰富表述,涵盖政治、宗教、文化、休闲等多元维度。这些称谓共同勾勒出古代人们因不同需求而产生的游历行为,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