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过旅游带动就业需要综合施策,从政策支持到产业升级,再到创业创新,形成多维度的就业驱动机制。以下是具体路径和措施:
一、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完善
财税与金融政策
- 完善旅游相关税收政策,提供职业介绍补贴、社保补贴和小额贷款贴息;
- 引导民间资本投入,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,支持创业带动就业。
基础设施投入
- 加强中西部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及欠发达地区旅游信息网络、培训基地、交通设施等建设;
- 推动旅游景点综合服务设施升级,提升接待能力。
二、产业链延伸与结构优化
拓展就业链条
- 发展住宿餐饮、特色产品销售、旅游纪念品生产等直接就业领域;
- 推动旅游与农业、康养、会展等多业态融合,形成“旅游+百业”模式。
优化就业结构
- 鼓励发展乡村旅游、休闲垂钓、民俗展示等新型业态,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;
- 支持旅游企业开展技能培训,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。
三、创业创新与扶贫攻坚
创业扶持政策
- 设立旅游创业基金,支持开办民宿、手工艺品制作等小微企业;
- 提供创业培训、场地租赁优惠等政策,降低创业门槛。
旅游扶贫机制
- 实施旅游小微创业援助计划,帮助贫困家庭通过售卖旅游纪念品、土特产品实现就业;
- 推动旅游资源开发与扶贫利益联结机制,让贫困群众共享旅游发展成果。
四、技能培训与公共服务优化
职业培训体系
- 开展“大理白族扎染技师”“金花家政”等特色技能培训,提升就业竞争力;
- 建立“15分钟就业服务圈”,提供招聘会、网络平台等高效就业服务。
公共服务配套
- 完善旅游厕所、交通标识等基础设施,提升游客体验;
- 加强公共卫生、安全保障等配套服务,优化就业环境。
五、案例参考与成效评估
大理市通过“旅游+百业”模式,实现农村劳动力近六成就地就业,年增收超21亿元;
平塘县依托天文科普+研学旅游,带动周边2660人就业,年创收3810万元;
双廊艺术小镇通过旅居试点,推动传统手工艺振兴,促进居民增收。
通过以上措施,旅游产业可有效吸纳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,实现从“吃上旅游饭”到“创业带动就业”的可持续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