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域旅游的几种典型发展模式包括:
龙头景区带动型模式
依托本地龙头景区作为吸引核和动力源,围绕龙头景区配置旅游产品、规划景点布局、部署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,形成“综合产业综合抓”的工作机制,推进景城一体化发展。例如,四川都江堰和湖南张家界都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。
城市全域辐射型模式
以城市旅游目的地为主体,依托旅游城市的知名旅游品牌、优质旅游产品、便利的旅游交通和完善的配套服务,以都市旅游辐射带动全域旅游,推动旅游规划、城乡规划、土地利用规划、环境保护规划等“多规合一”,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。典型代表有辽宁大连和福建厦门等地。
全域景区发展型模式
把整个区域看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、建设、管理和营销,按照全地域覆盖、全资源整合、全领域互动、全社会参与的原则,深入开展全域旅游建设,推进旅游城镇、旅游村落、风景庭院、风景园区、风景厂矿、风景道等建设,实现“处处是景、时时见景”的城乡旅游风貌。典型代表有浙江桐庐、河南栾川和宁夏中卫等地。
特色资源驱动型模式
依托区域内优质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,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是灵魂,旅游综合开发是路径。促进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结合,与公共卫生、文化、科技、体育等相关产业共荣共存,规划一批养生、避暑休闲、假日疗养、山地运动、汽车露营等旅游新业态,形成特色旅游目的地。例如,某些具有独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的地方。
产业深度融合型模式
以“旅游+”和“+旅游”为途径,大力推进旅游与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,旅游与文化、商业、科教、体育、宗教、养生、教育科研等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,规划多样化旅游产品和服务,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。
建议
选择适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应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、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脉络来综合考虑。例如,对于拥有著名景区和强大吸引力的城市,龙头景区带动型模式可能更为适用;而对于旅游资源丰富且需要整体规划的区域,全域景区发展型模式可能更为合适。同时,结合当地特色资源,发展特色资源驱动型模式,以及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,可以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