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工作旅游骗局,结合权威信息整理以下典型案例及防范建议:
一、伪造批文诈骗
冒充旅游主管机构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旅游局领导或部门名义,以虚假旅游项目、收款不入账等方式诈骗。例如,北京市平谷区原村委会主任高保合利用虚构项目诈骗897.8万元。
虚假资质招徕
部分企业以不具备资质的康养基地、旅行社名义,以赠送礼品、高额消费为诱饵,组织游客参加旅游活动。如江苏某公司因无旅行社资质,以康养活动名义诈骗老年人财物。
二、高额消费陷阱
“免费旅游”实为偷渡
犯罪团伙以“境外高薪工作”“全额报销”为名,先让受害者缴纳费用,再将其转运至边境藏匿。例如,四川青年李某因轻信“免费旅游”被骗300元,最终被警方拦截。
“豪华套餐”名不副实
旅行团承诺的豪华住宿、游艇等服务往往不存在,游客到达后只能面对破旧住宿或虚假景点。如江西婺源某摄影创作团收取高额团费,但未提供约定服务。
三、网络兼职旅游骗局
社交平台传销式推广
以旅游推广为名,要求缴纳会费(368-568元),并禁止群内交流。早期参与者可获小额返现,但后期会被踢出群组并拉黑。
虚假招聘诱导转账
在短视频平台发布“高薪旅游兼职”,要求缴纳费用或购买旅游产品。例如,某人因轻信“每日30元工资”返现,缴纳费用后被拉黑。
四、其他常见套路
景点互动诈骗
伪装成景区工作人员,以合影、算命、抽奖等名义索要财物。如景区内有人以“拍摄人偶合影”为由收费,或以“解灾”要求缴纳费用。
合同捆绑消费
旅游合约中暗藏强制消费条款,如“投资旅游项目”“终身会员”等,利用消费者不知情签订长期合同。
防范建议
警惕权威冒充:
对自称政府官员、企业高管的人员保持警惕,核实身份信息。
谨慎高额承诺:
遇到“免费旅游”“高额返现”等宣传时,核实项目真实性,避免轻信。
核实资质:
选择有资质旅行社,签订合同时仔细阅读条款,保留书面证据。
拒绝非理性要求:
对“合影付费”“算命消灾”等要求果断拒绝,避免财物损失。
若遇疑似诈骗,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,并通过12321等平台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