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针对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较为完善,涵盖宏观政策、专项规划及地方配套措施,主要分为以下几类:
一、国家层面宏观政策
放宽市场准入与产业融合 打破行业、地区壁垒,简化审批手续,鼓励社会资本参与,支持国有旅游企业改革,培育大型旅游集团。
康养旅游与绿色发展
通过《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等文件,推动国家公园、自然保护区等资源开发,结合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,发展生态康养旅游。
金融与消费支持
实施“百城百区”文旅消费行动计划,推出消费券、消费满减等优惠,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旅游信贷供给,支持旅游企业纾困。
二、专项规划与行动方案
“十四五”文化与旅游规划
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康养旅游、研学实践等新业态,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。
体育旅游与户外运动
《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》鼓励开发老年康养旅游产品,举办家庭户外赛事,推动“跟着演出去旅行”等特色线路。
旅游+战略
推广文化旅游产业园、温泉度假区等新型旅游业态,支持“一带一路”旅游合作,拓展跨国旅游路线。
三、地方配套政策
北京市乡村文旅融合
通过《行动方案》推动民宿与景区、健康养生等融合,提升乡村旅游品质。
海南省体育旅游示范
制定《发展规划》,扶持体育旅游企业挂牌上市,鼓励游客消费。
山东省精品景区建设
实施《三年行动方案》,加快景区打造,支持旅游企业应对疫情冲击。
四、法律与监管保障
《旅游法》: 确立旅游业发展基本原则,规范市场秩序,保障旅游者权益。 阶段性纾困政策
总结
政策覆盖从产业融合、生态保护到消费刺激、金融支持的全领域,通过中央与地方协同发力,旨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转型。建议关注最新文件,如《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》,以获取最新政策动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