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游消费中常见的陷阱可分为以下几类,结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:
一、旅行社相关陷阱
保证金陷阱 旅行社以“优惠套餐”名义收取1-3个月才能取回的保证金,常用于弥补运营资金缺口或投资获利。此类行为已被国家旅游局明令禁止。
低价团/零负团费
通过超低价格吸引游客,实际通过强制购物或自费项目盈利。正规商家应多方比价,警惕此类恶性竞争。
强制购物
导游带游客到指定购物场所消费,以获取回扣。根据《旅游法》,旅行社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购物。
行程缩水/擅自变更
部分自助游或跟团游会临时减少景点或服务,如将豪华游轮改为摆渡船,或增加自费项目(如厨具、纪念品)。
交通骗局
承诺的交通保障未兑现(如航班延误、车辆不符),或通过“私兼导”收取高额费用。
二、票务与景区陷阱
黄牛票/门票问题
购买后无法正常使用,或需支付高额服务费。例如西安某旅行社安排的秦始皇陵门票需额外付费。
霸王条款
合同中存在不合理的退改限制、高额服务费或强制消费条款,消费者维权难度大。
景区乱收费
以“景区交通服务”名义收取过高费用,或通过“宰客”手段增加收入。
三、购物与投资陷阱
高价低质商品
以“进口厨具”“特色纪念品”等名义销售普通商品,价格虚高且无售后保障。
旅游投资骗局
以“免费旅游”为名诱导投资,实际是诈骗。如某人投资11万元旅游项目,最终血本无归。
四、其他注意事项
境外旅游特殊风险: 需警惕低价团、货币兑换陷阱及海关法规差异。 饮食安全
合同细节:签订合同时明确行程、收费、退改条款,保留证据维权。
建议游客选择正规旅行社,出行前签订书面合同,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景点、交通等信息,遇到问题及时收集证据维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