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旅游业的政策,综合国家及地方层面近年发布的信息,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:
一、促消费惠民生政策
文旅促消费活动
通过全国性活动(如春节文化和旅游消费月)和地方特色活动(如“百城百区”计划)推动消费,支持游客互送、资源互推,鼓励推出消费券、积分奖励等优惠措施。
消费惠民让利行动
实施“百城百区”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,联动金融机构、文旅企业提供消费券、满减等优惠,拓展公共机构服务供给,如文博场馆特展、非遗进商圈等。
针对特殊群体服务
- 推出少儿主题舞台剧目、亲子乐园、无动力儿童乐园等优化亲子服务;
- 发展康养、慢游等银发经济产品,满足老年人文化需求。
二、产业升级与创新政策
研学旅游与体育旅游
推动旅行社开展研学旅游业务,培育优质营地和课程;支持冰雪旅游、避寒旅居等特色产品开发,建设冰雪主题景区。
文化娱乐与创意产品
鼓励开发国潮产品、时尚国货,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场景,如虚拟现实展览、演艺新空间等。
智慧旅游与数字化转型
推广智慧景区建设,提升景区智能化水平,探索“跟着演出去旅行”等新型消费场景。
三、资源整合与区域协同政策
跨区域合作机制
打破行业、地区壁垒,支持跨省跨市旅游资源整合,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。
地方特色发展计划
例如海南推动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,山东实施精品旅游景区三年行动方案,通过财政补贴、土地政策支持地方旅游业发展。
四、监管与保障政策
旅游市场监管
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管,规范旅行社、景区运营,保障消费者权益。
应急管理与风险防控
制定旅游安全工作意见,完善应急预案,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。
五、绿色可持续发展政策
生态保护与修复
推广生态优先理念,支持自然公园创建、森林步道建设,探索“生态修复+旅游”模式。
绿色景区建设标准
鼓励创建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,完善海绵城市设施,推动生态旅游产品多样化。
以上政策覆盖了从消费刺激到产业升级、从区域协同到绿色发展的全链条,体现了国家及地方对文旅行业多元化发展的综合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