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养旅游专业人才需要从教育体系、实践能力、师资建设和国际化视野等多方面入手,形成系统化、多层次的培养机制。以下是具体策略:
一、深化产教融合,强化实践教学
校企合作模式
旅游企业应与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,开放实习基地,提供真实项目实践机会。高校需根据行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,确保学生掌握文旅接待、研学旅游策划等核心技能。
产教融合机制
国家旅游局可推动建立旅游教育资源开发体系,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“一带一路”国际教育服务,推动旅游教育“走出去”。
二、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
能力导向型课程
从“基本技能+基础知识”和“核心素养+运用能力”两个维度构建课程体系,注重作业效率与实践经验,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。
智慧旅游与创新人才培养
增设智慧旅游相关课程,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,同时强化逆商教育以应对突发状况。
三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
双师型教师培养
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,通过“双师型”认证激励机制,提升教师实践能力。高校可聘请旅游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,定期开展实践课程。
教师培训体系
建立系统的教师培训机制,支持教师参加行业研讨会和职业资格认证(如MTA),更新教学内容与行业动态。
四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
MTA(旅游管理硕士)
针对高端旅游人才需求,设立旅游管理硕士项目,招收有经验从业者,通过2年脱产或3年在职学习,培养国际化视野的战略型人才。
应用型本科教育
高校应扩大办学自主权,优化教学计划,确保至少1/2时间用于实践教学,促进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。
五、完善质量保障体系
教学评估与准入制
教育部门需对实习基地、教学条件进行严格评估,实行办学准入制,确保教学资源达标。
OBE理念应用
采用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,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,注重学生知识运用与实践能力。
六、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
国家战略引导
依托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》,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旅游人才培养,推动旅游类专业硕士(MTA)与行业需求对接。
国际交流与合作
开展境外办学和学术交流,借鉴国际先进经验,提升中国旅游教育的国际竞争力。
通过以上策略,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将更加贴近行业需求,形成政府、高校、企业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,推动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