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建融入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振兴和旅游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,通过组织建设、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,实现党建与旅游的协同发展。以下是具体实践路径:
一、组织建设与引领作用
强化基层党组织核心地位
通过成立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、涉旅党组织或党群联动机制,整合涉旅部门资源,破解管理机制不畅的问题。例如,将景区项目经营权交由专业公司运营,文旅委行使管理权,提升管理效率。
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
党员干部应带头参与旅游推广、文明服务,通过“党员创业带富”项目,引导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建设。例如,组织党员学习旅游经营理念,开展“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”,凝聚发展共识。
二、规划与资源整合
科学规划旅游发展
结合本地资源优势,制定“一村一品”“点线面”同步规划,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和功能配套。例如,以田园风光、乡土文化为主题,建设红色文化长廊、党建宣传墙等,提升旅游文化内涵。
盘活特色资源
通过“人才回引”工程、政策扶持,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,盘活农村闲置房屋、荒地等资源,发展民宿、康养等新业态。例如,云南景洪通过边疆党建长廊建设,推动78个示范村组实现党建、产业、治理等多元融合。
三、机制创新与保障
建立协同联动机制
构建政府、企业、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,形成“大党建+大旅游”发展格局。例如,茂县通过县级专班指导、乡镇实施,推动农旅融合发展规划落地。
强化政策与技术支撑
制定《十四五时期农旅融合发展规划》,探索“1+4”庭院经济模式,开发“高端民宿+中端客栈”三级经营体系。同时,利用直播、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,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。
四、文化融合与品牌建设
融入红色文化与乡土特色
结合党史学习教育,将党建、农村文化、爱国主义元素融入红色旅游,打造可参与的教育性旅游产品。例如,宁夏中卫市通过党建品牌创建,投资打造8个田园风光主题景点,实现党建与旅游深度融合。
培育乡村文旅品牌
通过评选“最美旅游村”“金牌旅游地”,建设“滇南最美乡愁之旅”等特色线路,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。例如,建水县依托乡村文旅资源,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45.8亿元,成为云南金牌旅游村。
总结
党建融入乡村旅游需通过组织建设、资源整合、机制创新和文化融合等多措并举,形成政府引导、党员带头、群众参与的发展格局。各地可根据自身特色,探索“党建+旅游”“党建+农旅”等模式,实现乡村振兴与旅游产业的双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