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虚假宣传与欺诈行为
"政府补贴"旅游团 湖北省丫丫国际旅行社以"政府补贴"为名组织"芙蓉硒都五日游",实则强制游客进入购物店消费以获取回扣,违反《旅游法》并破坏游客信任。
隐性消费与返点操作
四川省中国国际旅行社宜宾分公司组织桂林双汽游时,故意隐瞒购物时间,通过收取返点获取利益,导致游客不满。
"零团费"陷阱
大连汇享国际旅行社以"零团费"吸引游客,实际却强制购买高价自费项目套票,使游客误以为支出仅限团费。
二、强制交易与强迫购物
导游强迫购买商品
三名导游因强迫游客购买高价商品被判刑七个月,涉及北京、四川等地,严重违反行业规范。
以证要挟索款
云南李先生等6名离退休干部报团后,旅行社以护照、退休证作"质押物"索要团款,经协调后虽退还证件,但暴露旅行社违规操作风险。
三、合同违约与权益侵害
团款纠纷
张女士支付订金后旅行社单方面取消行程,经调解后旅行社双倍退还订金(100元),提示游客需提前确认行程。
擅自变更行程
北京华远鹏程旅行社擅自改变旅游合同行程,法院判决需赔偿游客费用差额,强调合同履行的重要性。
四、资质与安全问题
无证经营
广州市一家个体工商户未取得旅行社资质证,组织74名游客游览,存在安全隐患且破坏市场竞争。
供应商资质不足
大连某国际旅行社安排未获水路运输许可的帆船出海项目,被罚款1.3万元并没收违法所得。
五、其他违规行为
不合理低价游
四川某国际旅行社以低价吸引游客,实际通过购物或自费项目获利,涉及多起投诉。
拒绝履行合同
旅行社因天气原因取消行程,但拒绝退还预付款或按原价赔偿,引发游客诉讼。
提示:
选择旅行社时需仔细阅读合同条款,保留购物凭证,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资质。遇到强制消费、违约等问题,应及时投诉维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