激活乡村旅游需要从文化、产业、机制等多维度综合施策,具体路径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:
一、文化挖掘与体验化
深挖乡村文化底蕴
通过追根溯源,整理乡村文史、民俗、传说等资源,打造以文化体验为核心的旅游产品。例如,结合农耕文化开发农耕体验项目(如耕种、采摘)、民俗节庆活动(如赶大集、传统手工艺制作)等,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。
活化历史元素
保留并改造老房子、农具、碾盘等乡村元素,将其融入现代场景,形成独特的怀旧体验空间。例如,将旧砖瓦修补道路、用旧物件打造展览馆,或通过场景触发乡忆的农耕体验区。
二、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
特色产业培育
结合乡村资源优势,发展特色农业(如有机种植、生态养殖)、手工艺、民宿等产业,形成产业链条。例如,利用天然温泉资源开发氡氟度假地,或通过“党建+旅游”模式推动“一村一品”发展。
科技与体验结合
引入智能农业技术(如无土栽培、温室种植)提升农产品附加值,并开发科技主题的农耕体验项目。例如,设置智能温室参观区、农耕体验工坊等,吸引科技爱好者与家庭游客。
三、机制创新与利益平衡
村民主体地位的强化
以村集体为单位建立旅游组织,通过股份制、分红、就业等机制,让村民从被动参与者转化为主动开发者。例如,成立村民合作社管理旅游项目,确保利益分配公平。
多元主体协同发展
政府、企业、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,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保障,企业负责市场运营与品牌推广,农户参与内容提供与体验活动。
四、可持续发展路径
生态保护与资源整合
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平衡,将山水风光、农耕文化等资源整合为环村游路线,打造“网红地”。例如,串联景观节点开发生态观光线路,或结合自然环境设计徒步、骑行等体验项目。
党建引领与组织保障
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,通过“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”等机制凝聚共识,探索“党建+旅游”模式。例如,党员带头参与项目规划、技术指导,带动群众积极参与。
通过以上措施,既能保留乡村的乡土本色,又能实现经济、文化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,激活乡村旅游的内生动力。